如果说养猪也与AI(人工智能)有关系,相信不少人会很惊讶。
在不久前完成的辽宁海城生猪“保险+期货”收入险试点项目中,期货业创新引入AI物体识别技术,成为一大亮点。利用该技术,养殖户可远程及时看到猪的头数、体重、体长等基本信息。当生猪生病时,还能及时预警。“保险+期货”至今已连续第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文件精神指引下,三大商品交易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调整项目模式,鼓励创新型产品推出。
相关人士表示,期货经营机构在持续扩大“保险+期货”覆盖地域和品种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导银行信贷资金等广泛参与,完善项目保障。构建包括“保险+期货”、场外期权、“期货价格+价差收购”等模式在内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持续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养猪户用上AI技术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近期结项的辽宁海城生猪“保险+期货”收入险试点项目中,AI物体识别技术闪亮登场。
据介绍,该AI物体识别技术以IoT PaaS平台为核心,通过物联网智能硬件获取生猪养殖圈栏内的实时养殖影像数据,并采用目标识别等算法对生猪数量进行精准识别。还可以通过智能电子秤获取生猪体重及体长等基本信息,自动对生猪进行拍摄,实现远距离非接触的信息采集,同时在生猪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进行预警。
“AI物体识别技术的引入,不仅直接降低了养殖户的人工成本,有效提升养殖户的管理能力,也为保险公司数据收集、提升理赔查勘准确性提供了支持。当发生报案时,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可随时调取相关数据对生猪数量进行盘点,规避了传统生猪养殖保险理赔定损中通过养殖户上报或电子耳标确认存在的造假风险,病死生猪的无害化消杀信息回传有效防止了二次不当利用。”相关保险公司人员表示。
此次项目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辽宁省海城市政府支持,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辽宁分公司承保,银河期货、大有期货、建信期货、永安期货、南华期货等公司共同承做。覆盖81家养殖户的16.8万头生猪,保险保障金额4.7亿元,最终实现赔付1139.24万元。
据参与项目的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创新使生猪价格险和生猪养殖险实现更好融合,为养殖户提供了双重风险保障。当生猪因病死亡后,理赔人员可随时调取相关数据,仅需赔偿生猪养殖险;在赔偿生猪价格险时,可基于生猪实际出栏数据实现精准理赔。
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015年大商所在辽宁义县落地国内第一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开启期货市场“保险+期货”模式服务“三农”的新篇章。此后,“保险+期货”至今已连续第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文件精神指引下,三大商品交易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调整项目模式,鼓励创新型产品推出。从最初的价格险到收入险,从种植环节到全产业链,从零星分散到县域覆盖,从交易所单一支持到政府、业界多方合力,不断创新升级,“保险+期货”运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不断谱写乡村振兴工作的新篇章。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中粮期货“保险+期货”业务总监陈驰认为,期货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分支之一,如何与保险、银行、农担等金融机构多层次结合将是今后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着力点。
所谓“保险+期货”,即农户购买农产品价格保险,一旦遭遇市场价格动荡,触发价格保险赔付条款,将由保险公司赔付亏损。保险公司则通过向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产品转移赔付风险,实现“再保险”,形成风险多方共担的共赢格局。
“保险+期货”模式正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三农”健康发展的风险难题而诞生的。“它用最直白的语言跟农民讲金融,用最实际的办法给农民解决生产难题。”陈驰说。
以大商所为例,从2022年项目开展情况来看,各方参与踊跃,市场反响良好,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商所全年引导64家期货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共开展362个项目,包括11个大豆振兴专项、19个生猪专项、23个地区专项和309个养殖分散项目,实现总理赔约3.5亿元,覆盖农户15.7万户、现货197万吨。
五矿期货期权事业部李仁君和焦方正介绍,2022年公司相关项目涉及天然橡胶、苹果、生猪、玉米、棉花、花生6个品种,折成现货数量约8.69万吨,受保障的种植面积约90万亩、生猪约14.77万头,服务的农户数量达到10.8万户。
“2022年我们保障品种涵盖生猪、玉米、豆粕、大豆、橡胶、苹果、棉花、白糖、红枣、鸡蛋、纸浆等市场主流产品。项目保障农产品规模超10万吨,参与并主导了多个大型项目,且均实现良好效应。”长江期货产业服务总部总经理李富表示。
三大困扰待解
自2016年“保险+期货”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各方不断创新模式,从单一的价格保险到实现产量价格双保障的收入保险,再到进一步探索形成“保险+期货+订单+信贷”的创新模式,形成产业链金融服务闭环,切实解决了规模种植主体的保险、售粮、融资等一系列难题。
但记者调研中发现,目前“保险+期货”发展仍存在保费来源、产品设计、品种有限三大困扰因素。
首先,保费的来源问题仍是“保险+期货”全面推开的重要阻力之一。以2022年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的保费构成为例,财政补贴为2.72亿元,占比38%,而交易所补贴为2.68亿元,占比37.5%。在2022年的11个大豆振兴项目中,除交易所支持资金外,各级财政以及农户等共缴纳了超70%的保费,其中财政资金支持比例更是首次突破50%。
其次,在产品的设计方面,农户对保险的认知目前仍多停留在能否获得赔付的层面上,如何在满足监管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赔付率,需要行业继续探索。
再次,目前期货市场中可以运用“保险+期货”模式进行风险保障的农产品品种较为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现货市场需求。
陈驰建议,政策性农险资金应适当介入“保险+期货”项目,并形成长效补贴机制。同时,交易所可以在成熟品种基础上推出更多“三农”品种,以提供更多的项目工具。
“应优化‘保险+期货’业务环境,提升保障效果。”五矿期货期权事业部负责人认为,需要形成保险、期货、农户风险利益更加均衡的运行模式,让广大农户和产业链各类主体真切看到这项业务带来的好处。保险机构可以为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不同经营主体提供相应保险产品。期货市场可以适时推出新型农产品期货和衍生工具填补市场需求,开发场内期权交易,为保险机构提供多种风险管理渠道,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品链条。